当前位置:首页 > im新闻 > 正文

撤销监事会的银行,谁来监督?

摘要: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张冰洁 最近,银行业掀起了一场改革浪潮——多家银行宣布撤销监事会。从国有大行到股份制银行再到地...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张冰洁

  最近,银行业掀起了一场改革浪潮——多家银行宣布撤销监事会。从国有大行到股份制银行再到地方性中小银行,这一系列动作表明,撤销监事会并非个别现象,而是一场涉及整个行业公司治理的重大变革。

  对此,有人不禁发问:撤销监事会,银行会不会出现违法违规行为?“无监事会”的银行该由谁来监督?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深入探讨这一话题。

  长期以来,我国公司治理采取的是“二元制模式”,由股东大会选举出董事、监事,组成董事会和监事会。作为公司独立的监督机构,监事会就像是银行的“安全保卫官”,虽不参与日常经营决策,但可以对董事、经理等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防止其出现违反法律、法规、公司章程及股东大会决议的行为。

https//:www.czjlyy.com   那么,既然监事会发挥这么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还要被撤销?这还要从一场法律嬗变说起。

  2024年7月1日生效的新《公司法》明确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可以通过由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行使监事会的职权,这也意味着监事会从之前的“必选项”变为“可选项”。  

  随后,为推动金融机构优化公司治理结构,金融监管总局印发相关通知,明确金融机构可以按照公司章程规定,在董事会中设置由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行使公司法和监管制度规定的监事会职权,不设监事会或者监事。

  虽然并非强制,但政策导向已然清晰。因此,我们可以将近期各家银行纷纷取消监事会的现象,理解为金融机构响应监管号召的“规定动作”。但从深层逻辑来看,撤销监事会的背后,是提升公司治理效率、优化管理成本以及借鉴国际经验等多重原因的叠加。

  在监事会制度下,监事会、董事会、股东大会之间虽然可以相互制衡,但在实际运行中,监事会存在独立性不强、监督职能交叉等问题,逐步陷入到“既监督不了,又管理不到”的尴尬境地。撤销监事会既可以减少“形式监督”,又可以减少管理层级,提升决策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此外,监事会的运行离不开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支持。据专业人士测算,一家大型银行取消监事会后每年节省的运营费用高达2亿元至3亿元,股份制银行撤销后也可节省千万元。从这个角度来看,撤销监事会的背后也有银行降本增效的重要考量。

  再从国际经验来看,目前,摩根大通、汇丰等国际银行普遍采用“单层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模式,不专设监事会。此次改革也有助于推动中国银行业的治理模式向全球主流治理标准靠拢。

  作为独立的监督机构,监事会撤销后,该由谁来制衡董事会?万一高管滥用权力该怎么办?

  实际上,银行撤销监事会并不意味着“放弃监督”,而是要减少“形式监督”。根据各家银行公告,监事会撤销后,由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承接原监事会的全部职权,并定期开展穿透式审计,覆盖财务报表、风险资产和关联交易等核心领域,实现提升内部监督效能、降低公司治理制度成本的目标。

  对于监事会的“谢幕”,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忧心忡忡:作为董事会的专门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存疑,由“内部人控制”的公司治理难题可能依旧没有办法得到有效解决。

  当审计委员会接过“接力棒”,银行业公司治理能否从“形式合规”走向“实质监督”,实现效率与制衡的完美平衡?这场公司治理体系的重塑,需要时间考验,更需要各家机构不懈探索。

发表评论